安庆E网

搜索
查看: 19197|回复: 19

[街头巷尾] 斯人们,你们不是一般的搞笑

  [复制链接]

0

收听

0

听众

618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21-1-2
精华
0
发表于 2022-11-2 12:04: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来一开始不想发帖的,是别人炒作了几天之后,我才忍不住发的帖。

当时发贴,实在是因为气不过。
刚刚看了一个新冒出的帖子,更觉得无法忍受:太荒诞了。
我现在先来说一下我当时气不过的原因。

我气不过,其实很简单,当时候并非因为e网上的这些人。
我气不过的是因为社会风气。
明明出版社都已经说明了,明明行业专家都已经说明了,明明人家照片找出来一张又一张!
可他们还是死嘴硬!

我气不过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他们的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简直令人发指!

你们一个又一个说记忆是斯人。请问你们有照片吗?
没有照片,你们说个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收听

2

听众

1275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3-9-10
精华
1
发表于 2022-11-2 13: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园香径 于 2022-11-2 13:45 编辑

   生气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你相信了出版社和行业专家的话,可有人不信啊,更多的人相信自己的记忆。
  你上一个帖子中说你有你以前读书时候的课本,我记得你也是七零后,那你拍张照片给大家看看,不就行了,争论不就免了.....
  我现在也不能确定我读书的时候是“是”了,虽然我觉得“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非常顺口,觉得应该是“是”,但想一想,后来孩子念初中的时候,曾经陪读,不会那时候,也就是零几年的时候,北师大的版本改到“是”吧,所以是不是又重写了我的记忆呢?觉得很有可能就像很有可能有些人是被影视剧重写了记忆一样。
  所以,期待你发出以前你读书时候的语文书的照片。
  要不,就不要争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1

听众

494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1-3-9
精华
0
发表于 2022-11-2 14: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记忆中,就是教的是“斯”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收听

0

听众

3108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5-4
精华
0
发表于 2022-11-2 15: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古文中一个字天天纠结确实有点搞笑,孟子估计都会笑醒了。孟子那个时代没有笔也没有纸,语言没有统一,文字也没有统一,孟子说没说这句话,天都不知道。孟子就是说过这句话,也不是真理,现代人读之乎者也,也不过是寻个乐字,陶冶一下情操,有必要这么认真吗?如果有人说一加一等于三,你和他争个雌性黑白,坚持真理,还有点意义,为孟子都不知道说没说过的一句话中一个字掀起一场全国大争论有必要吗,的确很丑陋。
我是个小市民,不是臣民,这就是你我的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0

听众

979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5-3-8
精华
0
发表于 2022-11-2 15:29: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听风2012 发表于 2022-11-2 14:38
我的记忆中,就是教的是“斯”人。

记忆是最不靠谱的了,开国将帅都曾经要求写回忆录,结果同一件事情,亲身经历的每一位将帅的回忆都截然不同。

目前在网上能找的在安徽使用教材,全部都是“是人”。但这个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绝大多数人学生时代学习的是“是人”,课本也是“是人”。
可是很多人记忆中却明明白白是“斯人”,这就非常非常诡异了。到底是什么事物,在什么时候把大部分人的记忆洗脑了?润物细无声地打上了“斯人”的思想钢印?这个才是大家关心的,也是问题的关键。
一般认为是课外读物、教辅资料和影视剧给人魔性洗脑了。
但这个解答很多人不满意,可大家就是找不到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4

听众

107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3-8-26
精华
6
发表于 2022-11-2 15: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语出《孟子.告子下》,原文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可以肯定“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原文,这一点毫无疑问!记得是“是人”的没错,说明记忆力很好,但记得是“斯人”的人,记忆力就出问题了吗?非也!他记忆力也很好。即便他说的不是原文,但不能说他记忆力不好,或说他有意与人唱反调,是道德品质问题。人们印象中获得的知识,不全是来源于书本,更多的来源于包括书本在内的各种出版物。比如我喜欢物理数学,对语文课本上的古文不一定认真,我记得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肯定来自其它出版物。“是”、“斯”意思相同,发音也差不多,而且某些地方“是”、“斯”同音,且“斯”字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又很高。连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初版本中,也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其它出版物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更比比皆是。知道不同说法的原因就行了,没必要互相指责,更没必要“气不过”伤害自己。印象中记得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多数人,不可能违心地承认自己记忆力不好,这不客观,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汉语拼音首字母打“tjjdrysr”出来的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可见各类出版物比起单一的教课书来,影响有多大!

捕获1.JPG

捕获2.JPG

捕获3.JPG

捕获4.JPG

捕获5.JPG

捕获6.JPG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0

听众

37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4-4-2
精华
0
发表于 2022-11-2 16: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帽子扣的大了。只能说不同年份,教材不一样。一个人记得是斯人,可能是他的记忆有误,这么多人都记得是斯人,这就不是记忆的问题。这话题还是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发了,没啥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0

听众

928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4-6-19
精华
1
发表于 2022-11-2 16: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斯人 气死你们这些杠精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2

听众

3256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09-4-23
精华
3
QQ
发表于 2022-11-2 16: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是数学,也不是自然科学,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0

听众

67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22-6-15
精华
1
发表于 2022-11-2 16:53: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候干燥,脾气也大,不好,伤身体。‘斯人’的图片一张又一张(我就发过一张),怎么就熟视无睹硬说没有呢?!你说‘是人’,你不是到现在没发出一张图片吗?可怜的自尊心。反正你骂人了,就是不对,认错道歉有这么难吗。算了,拉不下面子道歉也不强求了。倒是你要吃点下心火的果蔬压压火,身体要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2

听众

67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1-4-6
精华
3
发表于 2022-11-2 17:06: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成撕人了,安心困告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0

听众

67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22-6-15
精华
1
发表于 2022-11-2 18:55: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还有一个误区。发声的出版社,仅仅是人教社。出教材的出版社多了去,人教社也只是其中之一。能说明什么呢。老古话:不要一根蔑抽到叾(dou)。。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0

听众

671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22-6-15
精华
1
发表于 2022-11-2 19:58: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想不通,为这么个事情还‘气不过’,还‘无法忍受’,确实是‘荒诞’。大部分人都是‘一笑而过’,楼主居然认为‘令人发指’,这个气量也太局促了。好了,不说了,免得又刺激了楼主,那才真是‘荒诞不经’‘贻笑大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1

听众

494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1-3-9
精华
0
发表于 2022-11-3 11: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听风2012 于 2022-11-3 11:17 编辑

楼主在E网多年英名,一朝被这个“斯人”毁了,莫名的动怒,莫名的自信,成了“杠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0

听众

2033

帖子

论坛用户

注册时间
2018-10-11
精华
0
发表于 2022-11-3 11: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记得鸿鹄之志的北大校长吗?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0

听众

318

帖子

E粉新星

注册时间
2006-3-23
精华
0
发表于 2022-11-3 15:44: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5.12四川大地震,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灾区慰问时,在学校教室的黑板上明明白白地写上了孟子的这段话,这段话明白写的就是"斯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0

听众

1110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6-6-23
精华
4
发表于 2022-11-4 15:18: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路漫漫”其修远矣,与“路曼曼”其修远兮又开撕了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0

听众

98

帖子

论坛用户

注册时间
2021-7-20
精华
0
发表于 2022-11-5 01:33: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无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收听

0

听众

3108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5-4
精华
0
发表于 2022-11-5 10: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是只是人们用来进行思想和信息交流的工具,既然是工具,文字本身就不应当有思想,也不应当成为人们争论的对象,我们争论的应当是我们交流的思想,而不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本身,否则就不是好工具。
中国文字是地球上流传最久的文字,是文字中的活化石。既然是活化石,所以是最难学的,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都涵盖了文字教学。中国文字难学,所以在中国将会识字的就称为文化人。而在国外大多数国家是拼音文字,会说就会写,所以在识文断字方面教育投入的精力非常少,所以他们的文化人是指有学问的人。
因汉字的难学,中国古代识字的人非常少,只有人口的百分之一左右,这批人大多数是士大夫阶层,文字本身就难学了,这批人将汉文搞的奥中有奥,增加神秘感,让普通老百姓听而敬畏,增添奴役性。我们批评现代人说一套做一套,其实古代人有三套,说一套做一套还写一套。就是说古人平时说话表达和写文章表达不一样,这种现象直到五四运动后白文化运动后才解决。
文字既然是交流的工具,我们将文章的意思交流明白就行了,管它是“是”还是“斯”,我们需要讨论的是文章的思想,而不是文字的本身。

我是个小市民,不是臣民,这就是你我的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收听

0

听众

3108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5-4
精华
0
发表于 2022-11-5 10: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胡宜虎 于 2022-11-5 15:36 编辑

既然文字是交流工具,就应当好学好记,不产生歧义,不引起争论为好。其实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文化大师辈出的年代,那时候就有不少文化工作者极力推广汉字拼音化,这里面有个旗手就是鲁迅。鲁迅1934年曾在《关于新文字——答问》一文里说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其中,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为什么民国初期一些文化大咖提出了激进的文字改革,众所周知,上个世纪的“百年屈辱”给中国人留下了深深地心理创伤,极大地打击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一些知识分子认为,汉字作为表意文字,音形分离,书写繁琐,极大地阻碍了知识在中国普通民众之中的传播,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源头”,并且认为汉字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劳动群众的工具。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几乎全都支持汉字拼音化,除了鲁迅之外,胡适、刘半农、陈独秀、瞿秋白等文化界名流同样公开发表了类似的言论,对“汉字拉丁化”极力支持 ,他们都认为与民众口语严重脱节的文言和汉字一样,都是封建统治阶级实施阶级压迫的工具。

基于以上思想,一部分白话文运动的参与者们就开始思考汉字拼音化的可能性及方法,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有不少学者在探索着汉字拼音化改革的道路,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却开启了中国汉字拼音化的进程。

其实在古代,除了中国,越南,日本、朝鲜也是使用汉字的,后来越南全部使用拉丁字母话了,韩国和日本算半个拼音化吧。所有的这些改革,只是让文字变的好学好记而已。中国人有文化自信当然很好,如果将这种自信用在争论是与斯上,这就是浪费自信了。

我是个小市民,不是臣民,这就是你我的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

GMT+8, 2025-9-15 01: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安庆E网生活网站 © 2001-2013 Comsenz Inc. ( 皖ICP备05012696号 )

安庆瑞易文化 地址:华茂1958-C7栋 联系电话:0556-5306667 联系邮箱:17779721@qq.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和邮箱:0556-5306667 17779721@qq.com

皖公网安备 340800020001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