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胡宜虎 于 2022-11-5 15:36 编辑
既然文字是交流工具,就应当好学好记,不产生歧义,不引起争论为好。其实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文化大师辈出的年代,那时候就有不少文化工作者极力推广汉字拼音化,这里面有个旗手就是鲁迅。鲁迅 1934年曾在《关于新文字——答问》一文里说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其中,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为什么民国初期一些文化大咖提出了激进的文字改革,众所周知,上个世纪的“百年屈辱”给中国人留下了深深地心理创伤,极大地打击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一些知识分子认为,汉字作为表意文字,音形分离,书写繁琐,极大地阻碍了知识在中国普通民众之中的传播,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源头”,并且认为汉字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劳动群众的工具。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几乎全都支持汉字拼音化,除了鲁迅之外,胡适、刘半农、陈独秀、瞿秋白等文化界名流同样公开发表了类似的言论,对“汉字拉丁化”极力支持 ,他们都认为与民众口语严重脱节的文言和汉字一样,都是封建统治阶级实施阶级压迫的工具。
基于以上思想,一部分白话文运动的参与者们就开始思考汉字拼音化的可能性及方法,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有不少学者在探索着汉字拼音化改革的道路,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却开启了中国汉字拼音化的进程。
其实在古代,除了中国,越南,日本、朝鲜也是使用汉字的,后来越南全部使用拉丁字母话了,韩国和日本算半个拼音化吧。所有的这些改革,只是让文字变的好学好记而已。中国人有文化自信当然很好,如果将这种自信用在争论是与斯上,这就是浪费自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