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石刻 第993篇 过河卒子 QQ号:82009314、微信号:82009314(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 图、文:过河卒子 摩托车户外行群 群号:322708947 欢迎收看卒子QQ空间、卒子微信、微信群、卒子微博、安庆E网、徽网安庆版、安庆牵手网、安庆振风论坛、各县门户网站等 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浮山上的一处古石刻——张公岩石刻。 枞阳浮山,又名浮渡山,位于皖中偏西南、长江北岸的白荡湖滨,属安庆市管辖已经二千多年的历史。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的古火山。遗存下来的火山口、火山钟、火山渣(浮石)及溶岩流向,龟裂纹路和断层裂隙,均为全国罕见。浮山又是一座佛教名山。早在晋梁时期(266——557),浮山就建有寺庙。晋梁以后,经过开发,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如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左光斗、张英、方苞等。 张公岩,古名“壁立岩”,又称祖师岩。因宋朝张同之辞官学道于此,相传辟谷仙去,故名“张公岩”。岩在梯云峰下,高8.5米,纵19米,横11.8米。岩内有石池,传系张公炼丹处,故称“炼丹池”。岩后有龙井,深一米许,可容六担水,汲之旋满。天将雨,即溢出;数月不雨,六担如故。泉水清彻见底,甘洌异常,人称龙井神泉。每当夕阳西下,泉光浮动,弥漫升腾,现出奇观,为古“桐城八景”之一。岩左上方有天然石阁,名炼丹洞,纵5.5米,横7米,高4米;岩前旧有“夕阳楼”,已毁;旁有张公“洗澡池”、“濯足盆”,均就岩前巨石凿成;石级下为八卦图形的“杵药台”和“鼎炉洞”,皆冠以张公名。 张同之,宋朝人,生卒不详。北宋和州历阳(今安徽和县)人,举进士,特授承议郎,知舒州。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除值秘阁,移江西路转运判官,后弃官学道。 据《浮山志》记载,浮山历代石、碑刻甚多,今将保存完好的石刻卒子精心挑选出来,让广大读者阅览。真是“鬼斧何年开石室,人行此地作金声。山中信是神仙宅,不羡繁华浪得名。”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在游览浮山后写下的诗句。浮山,又名浮渡山,是一个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为特色,以河湖风光、人文景观相辉映的风景名胜区。因其位于长江北岸的浮山镇,三面环水,从而形成“山浮水面水浮山”的奇观。浮山是一座沉睡了上亿年的古火山,被称作是中国的“维苏威”。火山地貌景观独特,有三十四奇峰、三十六灵岩、七十二幽洞、二十八怪石、三个大小天池。奇峰、怪石、巉岩、幽洞构成了浮山四大奇观。作为一座保存比较完善,具有典型性的白垩纪晚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破火山。因火山喷发而产生的大小洞穴玲珑剔透,浮山古火山遗迹也被中国地层典命名为“浮山旋回”,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其地质构造是国内中生代粗面质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堪称是一座“天然火山地质公园”。 摩崖石刻长廊,浮山拥有极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千百年来,无数游人和文人墨客慕名而至。其身临其境,流连湖光山色,或挥毫题诗,或作文记事,或留言题名,镌刻于崖壁,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从而形成丰富而珍贵的人文景观。浮山现存483块摩崖石刻,字数少则二个字,多有千字,几乎峰峰可见题字、洞洞可览铭刻、崖崖可观佳作、块块相连、幅幅层叠、数量之多、分布之密、在安庆地区名山仅次潜山山谷流泉石刻群。 纵览全山摩崖石刻,就其内容的主流而言,可分为诗词歌赋、景物景观命名、纪事、佛教用语等类。尤其是在近100首的诗词歌赋中,上乘之作美不胜收。 “共下虚舟墙,收藏浪里人。路通天上眼,石转地中轮。钟鼓生风雨,龙蛇自屈伸。借来庄子斧,削去古今尘。”此五言诗刻在隐贤崖,是清著名学者方以智、书画家戴移孝等四人联手所作的一首很感人的哲理诗,寓理藏巧,造诣深远。还有明文学家王守仁《寄题浮山》、钟惺《题浮山崖壁》等诗。日本学者佐藤一郎参观后,曾题词曰:“天下形胜地,文人争霸处”,可谓一语破的。 浮山数量最多的则是景物景观命名类的石刻。滴珠岩,形如旋螺,当顶裂缝,仰视高空,蓝天一线,泉水似天界而降,如珍珠细洒,故石刻有“一线天”、“天台幻境”、“天河坠玉”、“悬河”、“雨化天”、“水天洞口”、“滴水洞”等词。这些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题刻,既是浮山景致的写照,又是以其艺术形式的浓缩与概括,从而将一个个奇峰、灵岩、怪石、幽洞的特点及风采,极其恰当地表露出来。真是一字代表诸景,诸景凝结于一词,石刻、风景相互映照,浑然一体,游人见字赏景,依景观字,领略山川之俊美,赞叹世间之奇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