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E网

搜索
查看: 22677|回复: 7

[百姓声音] 今天公墓里面外面都是人山人海

[复制链接]

0

收听

1

听众

8545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7-7-8
精华
8
发表于 2022-1-31 10:14: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都是回来祭拜先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0

听众

1527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4-12-21
精华
1
发表于 2022-1-31 12: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着的时候尽孝才是真的孝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1

听众

8545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7-7-8
精华
8
 楼主| 发表于 2022-1-31 12:58: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嘴吃天下 发表于 2022-1-31 12:38
活着的时候尽孝才是真的孝

跟我的想法一样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1

听众

636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9-19
精华
1
发表于 2022-1-31 13: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嘴吃天下 发表于 2022-1-31 12:38
活着的时候尽孝才是真的孝

活着的时候尽孝,死了也尽孝不是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0

听众

652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08-4-1
精华
0
QQ
发表于 2022-1-31 14:03: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中国人的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收听

0

听众

3108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5-4
精华
0
发表于 2022-1-31 14: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着时孝和死后追思不矛盾,有动物学家研究,动物间也有慈爱和孝心,但动物和人类的最大区别是动物不会去追思先祖。故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如果老百姓都能慎重地对待父母的去世、料理好他们的丧事,按时祭祀、追念自己的祖先,那么社会的道德风俗自然就淳厚了。
我是个小市民,不是臣民,这就是你我的区别~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

收听

0

听众

3108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0-5-4
精华
0
发表于 2022-1-31 14: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一个家族一般都有家谱、宗祠,每到一定的时间,会进行集体祭祀,场面甚为壮观。宗祠里一般都有一块“慎终追远”的匾额。《红楼梦》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以薛宝琴的视角,进入宁府宗祠,看到院中抱厦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四字;旁边一幅对联,写道是:“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宁荣”;“俱是御笔”。这种孝悌、祭祀行为,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同时对于维护社会基层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在现在的所谓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坚持着“养老送终”、节日祭祀这种传统制度和风俗。
中华文明的传统,孔门倡孝,曾子更是大孝子,曾子是以治孝经传世的,“慎终追远”就是他的思想重点。一个人在世间,时间,空间都是有限的,死了一了百了。那么为什么不随意妄为,吃喝玩乐呢?是因为自己承载着先辈的挂念,还会被后人所怀念,想到父母爱我,对我的期待,我应该如何?想到我之子孙今后亦当怀想论说于我,我今应如何?能无愧于先祖否?能遗爱于子孙否?能无愧于先辈,有泽于来者,所以才会努力,才能知现在所为非一时一地之事。个人独立出来,没有意义。但是放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就有了意义,这是儒家孝经的根本,我们几千年来的文明是向死而生的,所以孔(安国)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
我是个小市民,不是臣民,这就是你我的区别~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收听

1

听众

8545

帖子

E粉明星

注册时间
2017-7-8
精华
8
 楼主| 发表于 2022-1-31 19:18: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q-208 发表于 2022-1-31 14:03
这是中国人的传统

风俗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合作|人才招聘|手机APP|Archiver|

GMT+8, 2025-9-15 21: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安庆E网生活网站 © 2001-2013 Comsenz Inc. ( 皖ICP备05012696号 )

安庆瑞易文化 地址:华茂1958-C7栋 联系电话:0556-5306667 联系邮箱:17779721@qq.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和邮箱:0556-5306667 17779721@qq.com

皖公网安备 3408000200010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