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大顺楂肉
本帖最后由 E网小安 于 2020-9-22 14:39 编辑蒋大顺楂肉
《往事如烟话安庆》今天继续为市新博物馆老街张目,谈谈安庆五大风味小吃——《蒋大顺楂肉》。
首先要谈“楂”,这是别字。为了照顾使用习惯用“米”加“查”,可现在电脑词库中没这字,用粉蒸肉代替,又不合民情语音。所以就用这“楂”代替。
安庆有句“小伢子服打,肉服楂”,说明安庆与楂肉有解不开的缘分。
以前大街小巷,只要做蒸笼饮食的。当然除了回民,门前蒸笼里都蒸着楂肉。那时家中来客加菜,或是自己解馋,就到店里买瓦锅蒸的楂肉。
这里用的是“瓦锅”,注意瓦锅!这叫锅、不叫碗、不叫盏、不叫盘、也不叫碟,为什么叫锅,它大嘛?不大,非常非常的小!像碗反过来的底部,每只“锅”只装得下三五片薄肉,每锅卖五毛钱。
瓦锅是粗砂陶,上层刷釉,下层和外面没釉就是陶坯。深褐色简陋粗糙,没看相但显得古朴拙笨。饭店楂肉用这装“盘”,别有情趣。刀工切得薄、肉块显得大吸引人。楂肉味道虽各有千秋,但都让人垂涎三尺,双腿发软。
楂肉最有口碑的,是西门五巷口《蒋大顺》。在清末民初西门商业繁华,交通靠水运。皖河、长江在此交汇水运发达,这里有个沙漠洲,紧临五巷口。是五条马路交集之地,是中心的中心,繁华中的繁华。讲五巷口蒋大顺,其实不在五巷口,在第三人民医院后门,一溜平房那条小巷里。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十世纪初,蒋家先人蒋学盈在沙漠洲,开了家酒店兼茶楼叫《蒋大顺》很有名气。据其下人讲:上世纪二十年代,蒋介石来安庆西门,还在他家茶楼休息过。那时他家楂肉还未出名,没讲吃过他家楂肉。
1938年日兵占领安庆蒋家跑鬼子反,到桐城青草塥躲难。在这期间他家在青草塥,重新开起《蒋大顺》酒店,生意不错。不错的原因是楂肉好吃,受到跑反避难,以及当地人的欢迎。
抗战胜利后蒋家返回安庆,在太平寺与玉琳路交界的西北角,搭棚专卖楂肉,打出仍是“蒋大顺”招牌。这时是孙媳妇蒋宋氏掌门,她是五里墩人,自小跟公公学做楂肉,师承祖业手艺不走移。
抗战前他家楂肉,就号称大王。如今经过八年抗战店不在,城市也已破败不堪。但人们记忆中,依然能找回抗战前的味道,找到久违的记忆。蒋大顺楂肉还是凝固前的老味道,仍像以前一样正宗!深受西门几代人的喜爱,大家仍叫它五巷口蒋大顺楂肉,而且名声越来越响。
蒋大顺楂肉之所以名噪全城,是因为它味道酥烂,油而不腻。吃到嘴里还特别香鲜。成为安庆五大风味小吃之一。
它始创于清末,至今有100多年。主材用中段三层五花肉,配以胡玉美酱油、料酒、红豆腐乳卤,用细棉白糖调好。经水泡后的干虾子,和八角、茴香、桂皮、花椒等佐料加自制的手工磨的米粉。手工磨粉经过慢慢磨合渗透,机械快没充分浸润,味道就不一样。
刀工讲究斜刀切肉,切得薄。切后用刀背将肉横拍几上,让其结紧板实,以免上火蒸后收缩变形。肉放作料里,过段时间让料汁浸入,最后放入楂肉粉中用手搅拌均匀,整齐码入在砂瓦锅内。下面放带肉的小排骨2块。
锅底铺以荷叶,先大火蒸一小时,加冷水再焖半小时。蒸笼上气用布围四周,不让香气走失。这样楂肉,酥嫩、鲜醇、浓郁清香。
这是讲店家,就是安庆普通人家也争奇斗艳,各显神通。因安庆做清明讲究,各大房一起上山祭奠先祖,回来各房轮流做庄办饭。这有关颜面的大事。不管菜多菜少,非得有楂肉!必须馍馍包楂肉。这是安庆传统家家,都有蒸楂肉的绝招和技巧。蒸出来的楂肉风味,各占鰲头各领风骚。
安庆为什么要清明节,吃馍馍包楂肉呢?这是因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城外多少土馒头,城中尽是馒头馅”。这是古诗它警醒人,“坟”是人肉馒头!
馍馍包楂肉,就是让人想到生命有限。活着就要好好珍惜,不要浪费时间。这就是安庆为什么要在清明节,吃楂肉的原因!
黄色字体好像下雾一样看不清。 流动的心 发表于 2020-9-22 12:23
黄色字体好像下雾一样看不清。
向后台反映了,
等她们上班后处理。
谢谢你的关注!
(我来帮你弄清爽)
蒋大顺楂肉
《往事如烟话安庆》今天继续为市新博物馆老街张目,谈谈安庆五大风味小吃——《蒋大顺楂肉》。
首先要谈“楂”,这是别字。为了照顾使用习惯用“米”加“查”,可现在电脑词库中没这字,用粉蒸肉代替,又不合民情语音。所以就用这“楂”代替。
安庆有句“小伢子服打,肉服楂”,说明安庆与楂肉有解不开的缘分。
以前大街小巷,只要做蒸笼饮食的。当然除了回民,门前蒸笼里都蒸着楂肉。那时家中来客加菜,或是自己解馋,就到店里买瓦锅蒸的楂肉。
这里用的是“瓦锅”,注意瓦锅!这叫锅、不叫碗、不叫盏、不叫盘、也不叫碟,为什么叫锅,它大嘛?不大,非常非常的小!像碗反过来的底部,每只“锅”只装得下三五片薄肉,每锅卖五毛钱。
瓦锅是粗砂陶,上层刷釉,下层和外面没釉就是陶坯。深褐色简陋粗糙,没看相但显得古朴拙笨。饭店楂肉用这装“盘”,别有情趣。刀工切得薄、肉块显得大吸引人。楂肉味道虽各有千秋,但都让人垂涎三尺,双腿发软。
楂肉最有口碑的,是西门五巷口《蒋大顺》。在清末民初西门商业繁华,交通靠水运。皖河、长江在此交汇水运发达,这里有个沙漠洲,紧临五巷口。是五条马路交集之地,是中心的中心,繁华中的繁华。讲五巷口蒋大顺,其实不在五巷口,在第三人民医院后门,一溜平房那条小巷里。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十世纪初,蒋家先人蒋学盈在沙漠洲,开了家酒店兼茶楼叫《蒋大顺》很有名气。据其下人讲:上世纪二十年代,蒋介石来安庆西门,还在他家茶楼休息过。那时他家楂肉还未出名,没讲吃过他家楂肉。
1938年日兵占领安庆蒋家跑鬼子反,到桐城青草塥躲难。在这期间他家在青草塥,重新开起《蒋大顺》酒店,生意不错。不错的原因是楂肉好吃,受到跑反避难,以及当地人的欢迎。
抗战胜利后蒋家返回安庆,在太平寺与玉琳路交界的西北角,搭棚专卖楂肉,打出仍是“蒋大顺”招牌。这时是孙媳妇蒋宋氏掌门,她是五里墩人,自小跟公公学做楂肉,师承祖业手艺不走移。
抗战前他家楂肉,就号称大王。如今经过八年抗战店不在,城市也已破败不堪。但人们记忆中,依然能找回抗战前的味道,找到久违的记忆。蒋大顺楂肉还是凝固前的老味道,仍像以前一样正宗!深受西门几代人的喜爱,大家仍叫它五巷口蒋大顺楂肉,而且名声越来越响。
蒋大顺楂肉之所以名噪全城,是因为它味道酥烂,油而不腻。吃到嘴里还特别香鲜。成为安庆五大风味小吃之一。
它始创于清末,至今有100多年。主材用中段三层五花肉,配以胡玉美酱油、料酒、红豆腐乳卤,用细棉白糖调好。经水泡后的干虾子,和八角、茴香、桂皮、花椒等佐料加自制的手工磨的米粉。手工磨粉经过慢慢磨合渗透,机械快没充分浸润,味道就不一样。
刀工讲究斜刀切肉,切得薄。切后用刀背将肉横拍几上,让其结紧板实,以免上火蒸后收缩变形。肉放作料里,过段时间让料汁浸入,最后放入楂肉粉中用手搅拌均匀,整齐码入在砂瓦锅内。下面放带肉的小排骨2块。
锅底铺以荷叶,先大火蒸一小时,加冷水再焖半小时。蒸笼上气用布围四周,不让香气走失。这样楂肉,酥嫩、鲜醇、浓郁清香。
这是讲店家,就是安庆普通人家也争奇斗艳,各显神通。因安庆做清明讲究,各大房一起上山祭奠先祖,回来各房轮流做庄办饭。这有关颜面的大事。不管菜多菜少,非得有楂肉!必须馍馍包楂肉。这是安庆传统家家,都有蒸楂肉的绝招和技巧。蒸出来的楂肉风味,各占鰲头各领风骚。
安庆为什么要清明节,吃馍馍包楂肉呢?这是因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城外多少土馒头,城中尽是馒头馅”。这是古诗它警醒人,“坟”是人肉馒头!
馍馍包楂肉,就是让人想到生命有限。活着就要好好珍惜,不要浪费时间。这就是安庆为什么要在清明节,吃楂肉的原因!
蒋大顺楂肉 :现在店面在哪?
现在大多数舞文弄墨的都用这个字:鲊。读音、释义都吻合,字库里也有。
本帖最后由 旗杆街 于 2020-9-22 15:01 编辑
准确的应该是这个字: 𥻗。这个字是有的,只是一般的字库里没有收录。@安庆老城闲人的电脑字库(收7万字)里就有,我这也是复制他的。
这个更详细 我觉得安庆小城,本无原创菜品,美食,糕点,主要是长江航运地位特殊,上游四川重庆湖北、下游江浙沪交流的结果。一个地方,人员流动,尤其是外来人口的增加,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上海、如深圳。当下,安庆净人口输出,说明走下坡路了。这也是正常的,安庆改成县都有可能。
江老,你如此之倔,坚持把安庆清明节吃‘馍馍包鲊肉’与‘人肉馒头’连在一起。你这是杜撰民俗!恶搞民俗!
有人把坟墓比作‘人肉馒头’不假,安庆民俗清明节吃馍馍包鲊肉也不假,可把这二者生拉活扯到一块的就只有你一人。
拜托你做做好事,让大家每年清明节还能没有心理阴影地好好吃馍馍包鲊肉。
旗杆街 发表于 2020-9-22 14:20
(我来帮你弄清爽)
谢谢你!
你是多面手!:lol
旗杆街 发表于 2020-9-22 14:42
现在大多数舞文弄墨的都用这个字:鲊。读音、释义都吻合,字库里也有。
这个字总觉得有点别扭。;P
旗杆街 发表于 2020-9-22 14:54
准确的应该是这个字: 𥻗。这个字是有的,只是一般的字库里没有收录。@安庆老城闲人的电脑字库 ...
这个这我复制了,
谢谢!
旗杆街 发表于 2020-9-22 15:12
江老,你如此之倔,坚持把安庆清明节吃‘馍馍包鲊肉’与‘人肉馒头’连在一起。你这是杜撰民俗!恶 ...
不觉得只关我一人!这也是事实,
清明节安庆历来都馍馍包它吃。
青春无暇 发表于 2020-9-22 14:29
蒋大顺楂肉 :现在店面在哪?
现在它早已经不存在了。
听风2012 发表于 2020-9-22 15:02
我觉得安庆小城,本无原创菜品,美食,糕点,主要是长江航运地位特殊,上游四川重庆湖北、下游江浙沪交流的 ...
这是你个人看法,我尊重,
但不能苟同。
三秋树江启荣 发表于 2020-9-22 15:26
这是你个人看法,我尊重,
但不能苟同。
是的,是的,纯粹个人想法,无他意。谢谢江老。
记得这个帖子之前发过,把清明节、坟包与肉夹馍联系起来曾引发争议,这次又发了。不敢苟同,也不去争议。 三秋树江启荣 发表于 2020-9-22 15:23
不觉得只关我一人!这也是事实,
清明节安庆历来都馍馍包它吃。
你如此逻辑混乱,没法交流。安庆清明节吃馍馍包鲊肉,绝不是因为馍馍像坟头!只有你一个人这么说!。你找到第二个这么说,我就服你。 赞同旗杆兄观点。一个节令饮食民俗,非要杜撰一个骇人听闻的奇谈怪论,这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吗? 江老,你好,蒋大顺楂肉里面是三块五花肉,下面一块排骨,从小就听我爸爸这么说,绝对有依据的哦 雨声依旧 发表于 2020-9-22 17:15
记得这个帖子之前发过,把清明节、坟包与肉夹馍联系起来曾引发争议,这次又发了。不敢苟同,也不去争议。
我只将,安庆这个现象写出来,至于为什么有这个现象,
我谈我的看法。
别人不认可,
是非常正常的。
别人也可讲这现象有其它含义!
将民俗挖掘出来,进行探讨是好事,
最少也让人知道:安庆过清明是要吃馍包肉的。
旗杆街 发表于 2020-9-22 20:06
你如此逻辑混乱,没法交流。安庆清明节吃馍馍包鲊肉,绝不是因为馍馍像坟头!只有你一个人这么说!。你找到 ...
我只将,这个现象写出来,有哪个说安庆没这现象?
至于为什么,我只谈我的看法。
别人不认可,是正常的。
别人也可讲这现象有其它含义!
将民俗挖掘出来,进行探讨是好事,
最少也让人知道:安庆过清明是要吃馍包肉的。
三秋树江启荣 发表于 2020-9-23 08:32
我只将,这个现象写出来,有哪个说安庆没这现象?
至于为什么,我 ...
人家讲城门楼,你港烟袋头。真是港不清。
随你吧。我们清明节吃馍馍包鲊肉。你一个人吃‘人肉馒头吧。 三秋树江启荣 发表于 2020-9-23 08:32
我只将,这个现象写出来,有哪个说安庆没这现象?
至于为什么,我 ...
关于‘安庆清明节作兴吃馍馍包鲊肉’,这是共识,是事实,是久已流传的民俗,没有疑义。
现在的分歧是:为什么?这个民俗的原因是什么?你江老说是因为‘馍馍像坟头,像人肉馒头’,你坚持这样的看法,当然可以,谁也无权逼你改口。
但是!请你不要代表安庆!
所以,这篇文章的最后两段的这两句话:‘安庆为什么要清明节,吃馍馍包楂肉呢?’‘这就是安庆为什么要在清明节,吃楂肉的原因。’里面的两个‘安庆’,烦请你改为‘我’!
‘我’为什么要清明节吃馍馍包鲊肉呢?因为它像坟头,它是人肉馒头!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