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爽的雨 发表于 2023-6-5 18:16:20

本帖最后由 凉爽的雨 于 2023-6-5 18:17 编辑

小园香径 发表于 2023-6-5 18:04
虽然说不过你,也和你一样认为杜甫应该是世事洞明的,但你说杜甫一直过着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很奢侈的生活, ...

你想想杜甫结交的朋友就知道了,副国级的岐王、实权派的干臣、李双江杨洪基之类政治歌唱家,即使晚年安史之乱结束后在长沙,还能去听李双江杨洪基唱歌,并且作诗应和,这个可不全是说给李双江杨洪基听的,而是写给长沙请李双江杨洪基唱歌的大佬们看的。
俺杜甫和李双江杨洪基一样,当年可不是普通人。
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可不仅仅是写作,平时说话办事,杜甫也一样细细思量、慢慢斟酌。

小园香径 发表于 2023-6-5 18:38:35

凉爽的雨 发表于 2023-6-5 18:16
你想想杜甫结交的朋友就知道了,副国级的岐王、实权派的干臣、李双江杨洪基之类政治歌唱家,即使晚年安 ...

呼唤大佬出来和你辩,E网卧虎藏龙博学的人多着呢,例如射蛟台下,例如胡宜虎,还有很多人.....等着大佬出来{:face_003:}

fang9 发表于 2023-6-5 18:41:47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战乱之中,哪有幸福可言!杜甫的小儿子都饿死了。

fang9 发表于 2023-6-5 18:47:59

李白富二代,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熟读兵法,好像还给兵书写注解的。是立志在官场上大干一场的。可惜唐玄宗那时候迷恋声色享受,不重用李白,把他当一个文学弄臣对待。所以李白郁闷啊!李白的志向又不是当诗人,他想建功立业的。写诗只是业余爱好。

不愿染是与非 发表于 2023-6-6 08:42:00

yeyu 发表于 2023-6-4 13:10
我佩服以前文人骚客,写诗写词写文章,抨击皇朝讽刺朝延,却还能活着,诗词还能流传下来。

除了清朝文字狱时期以外,确实如此。不过古时候的普通人过得比今天的普通人惨多了。

雨笠蓑衣 发表于 2023-6-6 08:42:44

诗人杜甫

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一带晋国故地)。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四年(745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为官时期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德三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射蛟台下 发表于 2023-6-6 09:00:38

宋朝的繁荣,普通人的生活安逸富足,知道吗?当然,他们没有汽车和家用电器。,

射蛟台下 发表于 2023-6-6 09:22:14

射蛟台下 发表于 2023-6-5 16:08
我猜李白就成为了郭沫若。我年少时读他早年的《女神》,就把他当成了诗仙。

其实我是想说,郭沫若先生也是真把自己当做诗仙了,他晚年写的《李白与杜甫》,就大力扬李抑杜,我读下来就有点迷茫。一生多半颠沛流离、贴近平民的杜甫才有《三吏》、《三别》,他老人家写到李龟年,相对一位伶人,反倒说明杜甫只是个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座上客,并没有高高在上,试想河南某个人接见施一公是怎么个坐像?这种身份的人才不屑于对这些优伶铺张笔墨呢!
再有,连基本顺风顺水的白居易尚且有《卖炭翁》,李白呢?他老人家,的确不太熟悉人间烟火。

varun 发表于 2023-6-6 09:24:10

汽车对普通民众来说真的是可有可无的东西,除了污染大气环境,造成人伤,烧钱,增添麻烦,装逼,还有哪些真正的好处。卖车的都这么说。http://app.aqlife.com/public/emotion/face_029.png

雨伞 发表于 2023-6-6 10:46:24

射蛟台下 发表于 2023-6-6 09:22
其实我是想说,郭沫若先生也是真把自己当做诗仙了,他晚年写的《李白与杜甫》,就大力扬李抑杜,我读下来 ...

我倒是比较喜欢那本书,毕竟是郭写的。不过他的倾向非常明显,动机也显而易见。有什么好迷茫的呢?

胡宜虎 发表于 2023-6-6 10:54:42

varun 发表于 2023-6-6 09:24
汽车对普通民众来说真的是可有可无的东西,除了污染大气环境,造成人伤,烧钱,增添麻烦,装逼,还有哪些真 ...

人体生理进化的局限性,就需要科技来补充。汽车是人腿的延伸,神话传说中的风火轮。收音机(现在是手机了)是人的耳朵延伸,神话传说是顺风耳。望远镜(现在是电子屏幕了)是人眼睛的延伸,神话传说是千里眼。
其实,神话传说中很多事情都已经实现。

varun 发表于 2023-6-6 11:04:31

城市公共交通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美好出行服务的,豪华的、新能源公交车、地铁,安全舒适专业司机开车稳稳妥妥的,很多大城市都有上下班高峰时也畅行无阻的快速公交专线,不会有遇堵车烦恼。多支持一下当地公共交通事业,互惠互利。

小园香径 发表于 2023-6-6 15:13:26

射蛟台下 发表于 2023-6-6 09:22
其实我是想说,郭沫若先生也是真把自己当做诗仙了,他晚年写的《李白与杜甫》,就大力扬李抑杜,我读下来 ...

记忆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却忘了《卖炭翁》也是白居易的:L
李白他老人家眼睛是向上的,看到天上,看到月儿,也看到了自己,无人作伴时候可以唤来神仙作伴,估计那么浪漫的人,那么喜欢酒醉的人是不屑于看人间疾苦的吧,那么不羁与叛逆的人,你能奈他如何;P

胡宜虎 发表于 2023-6-6 16:19:43

其实诗歌在古代也是来唱的,如同现在流行歌曲一样。唐朝发展到顶峰时期,物质极大地丰富,整个社会饱暖思文艺,流行歌曲就在世上流行开来。在唐朝做官也是要走科举之路,但李白太有才了,流行歌曲唱的好,粉丝极多。皇帝也是俗人啊,也喜欢流行歌曲,也是李白的粉丝。那个时候,李白名满天下,李白说自己是天才,天生我材必有用,你们都纷纷去赶那些个科考,我李白就不去参加你们那些个的科考,我要等到天子皇帝请我去,我才去呢。李白有资格说这样的话,果然唐玄宗就请他到了长安,不但请他到了长安,根据历史上记载,说“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让他做翰林院的待昭,天子对他的宠誉,不可谓不深了。其实这在古代这很正常,到了宋代宋徽宗时期,皇帝喜欢踢足球,而纨绔子弟高俅就会玩足球,皇帝赵佶是他的粉丝,就将高俅招进宫里当了宰相。古代整个国家都是皇帝的,他给你一个什么官你就当什么官。

唐玄宗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华,可是李白就不识抬举,还没多久就要求乞归。乞就是乞丐的乞,就是他请求说归,我要回去了,我不在你这里做官了。归就是说我要离开朝廷的,我要归隐,走了。皇帝对他这么好,他干嘛要乞归呢,话说一天唐明皇带着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花,触景生情,说有这么美丽的妃子,有这么美丽的牡丹,我们不能够唱那世俗的俗曲,把那个大天才李白,他不在翰林那儿待昭了吗?去,把他叫来,给我们唱几首新鲜曲儿。所以把李白找来了,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平乐》三首就是在这时候写的,从这段经历还真像郭沫若。但是李白是个放荡不羁的人,他认为巴结皇帝也是一种屈辱,所以人家李白就不干了。为什么流传说李白要让当时最得宠的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要让那最受宠爱的杨贵妃,给他捧砚台,就因为他内心有所不甘,所以人家就乞归了。如果皇帝真想留他,以为他是人才,就不要准他辞职嘛,皇帝就准了,就让他辞职了。一方面准了他辞职,可是优诏,皇帝下的准许的诏命,就给了很多的优待,给他很丰富的赏赐。对李白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无欲则刚。

但是杜甫不一样,杜甫是个正儿八经的文人,文人就是想通过科举考试,而出来做官,而做官的理想是儒家的理想“修齐治平,修身齐家”,你的志向是要治国平天下。所以杜甫说我的理想是什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说如果皇帝用我,我要使我的皇帝成为尧舜之君,我要使所有的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生活,这是古代真正的读书人的崇高的伟大的理想。李白乞归优诏许,是杜甫碰到李白的时候。李白当时已经名满天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人家拂袖而归,皇帝赏赐了重金,这个时候遇到杜甫,已经是天宝三年。杜甫比李白年轻11岁,当时还是默默无闻,而且参加了一次考试,还没有考上,人家李白是不考试,皇帝把我请了,请了我当官我还不干,杜甫连考都没有考上,所以十八年后杜甫写信给李白回忆这段经历说 “乞归忧诏许,遇我宿心亲”,杜甫意思是说李白你已经是乞归优诏许,可是遇我还夙心亲,你跟我一遇见我们两个人觉得夙心亲,觉得上辈子我们的心就在一起的,其实也是对自己当官仕途的叹息。第一次见面,李白就劝杜甫,杜老弟你诗也写的不错,这是一个诗歌的时代,不愁吃,不愁穿,你还是跟我一起云游天下吧,当什么鸟官。但是杜甫一心是要当官,志向是不同的,两人虽然是惺惺相惜,最终还是洒泪而别。

李白其实就是相当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明星,有钱花,粉丝多,好喝酒,爱交友,喜旅游。

胡宜虎 发表于 2023-6-6 18:13:55

小园香径 发表于 2023-6-6 15:13
记忆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却忘了《卖炭翁》也是白居易的
李白他老人家眼睛是向上的,看到天上,看 ...

杜甫的志向是当官,杜甫为什么写出许多反应民间疾苦的诗,那是境遇不同,环境不同,诗词的内容就不同。如果当年皇帝宠幸的是杜甫,那杜甫绝对会欢天喜地地去当官了,并且不会乞归的。那唐朝就会少很多篇反应民间疾苦写实主义的诗歌了,而会多出上百篇高质量的,惊艳肉麻的马屁诗歌了。

varun 发表于 2023-6-7 09:31:40


http://mgpic.aqlife.com/video/20230607/1686102051075534_596.mp4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李白如果活在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