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和父亲
本帖最后由 艳阳天75 于 2022-2-3 12:41 编辑“你妈妈在老家21年,来安庆36年,我们一起57年”,这是母亲匆匆走完她78年人生后父亲数度哽咽地说起。在我的印象中,这是我首次见到父亲流泪。
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40年代初生人,他们经历过动荡、饥饿、困苦,在一起风风雨雨几十年,在孩子都成人后,并不像别人眼中伉俪的老夫妻,相反,在退休后小吵不断。父亲早年忙于工作,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全是由母亲操劳,退休之后,妈妈总是心系儿女,搞点好吃的好用的总想送给子女,由于她腿脚不好,总是差使父亲去送;
有时为了买到最好最便宜的菜,妈妈总是要多跑几个菜市场,想要父亲陪着,也许是次数多了,也许是父亲要打打小牌,父亲不情愿去跑因而总是引起争吵。最近几年,妈妈担心父亲血压高,蔬菜吃得多一些,可父亲总是无肉不欢,也因而引起争吵,甚至说要分灶吃饭,虽然最后也不了了之。可是这一切琐事,在母亲昏迷的33天戛然而止,在母亲病房的33天,父亲总是早早吃完中饭,搭乘一个小时公共汽车,准时11点20之前出现在病房。我们劝他来晚点,可他说一个人在家像个孬子,短短33天瘦了5、6斤,在母亲一次次陷入病危时,他总像个孩子一样四处打电话给他的子女,诉说着有什么法子可以救救母亲,可是这一切抗不过天意。在母亲走后,他第一次独自腌了28斤腊肉,一一地送给四个子女家中。某日我回家中,正看父亲翻箱倒柜找东西,一问才知他不知把前几日拿的钱放哪儿去了,等我帮着找到后,他失语的坐在沙发上,对着母亲的遗像,悄然抹掉眼角的泪水,看得我转背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出门时,父亲总是代替母亲的位置,探出上半身,趴在阳台上远远的望着,不时叮嘱“慢点,慢点......”
—— 仅以此文纪念我那操劳一生而我们来不及说爱她的妈妈,49天了泪流不止
母亲在的时候,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不由父亲操心。如今母亲走了,父亲接过了接力棒,关爱着孩子。父亲孤独了,楼主要经常看看父亲,陪陪他啊。 “在老家21年,来安庆36年,一起57年”。这账是怎么算的呀 雨伞 发表于 2022-2-4 09:23
“在老家21年,来安庆36年,一起57年”。这账是怎么算的呀
78-57=21,楼主母亲应该是21岁的时候与父亲结婚的。
本帖最后由 射蛟台下 于 2022-2-4 10:37 编辑
没有一点华丽的词藻,没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情节,最朴素的文字,最平常不过的叙述,让我这个喜寿(按中国人的习惯,虚岁)之年的老头,不禁双眼模糊,……我的父母亲是在那个不寻常年月相继离开的,特别是,一想起我那辛劳一生、勤劳善良的母亲,我就想放声大哭一场。接下来,孩子,让做了未亡人的父亲好好度过余年吧!
此文朴实,真情流露,为你点赞 此文沒有任何华丽之词却道出为人的肺腑之痛。 提倡厚养薄葬
后悔是最廉价的要多陪陪父母。
尽孝,不是做作文,不是讲故事,不是打动自己,也不是感动别人。 自从生下来的那一刹那起,就注定要回去。现在就是多陪父亲一点。 人只有经历过生离死别后才能感悟生活的真谛 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老病死 自然规律 生活还要继续 顺其自然吧!祝你生活幸福! 楼主是个大孝子,如今孝顺的孩子有些稀缺,我做为一个40后,看看周边老同学老同事,发现不少人的子女并没有楼主那样的诚挚的情怀……我们这些走在通往火葬场路上的人,物质上不缺什么(也难算什么富有),但精神上必须坚持“自力更生”。 雨声依旧 发表于 2022-02-04 21:17
楼主是个大孝子,如今孝顺的孩子有些稀缺,我做为一个40后,看看周边老同学老同事,发现不少人的子女并没有楼主那样的诚挚的情怀……我们这些走在通往火葬场路上的人,物质上不缺什么(也难算什么富有),但精神上必须坚持“自力更生”。
仝意,自力更生不要过度依赖。 、楼主要经常看看老父亲,读了你的文章,我深受感动。 雨伞 发表于 2022-02-04 09:23
“在老家21年,来安庆36年,一起57年”。这账是怎么算的呀
没毛病呀,结婚后,在老家呆了21年,来安庆36年,21+36=57年(结婚57年) 尽快给去世的人印经,放生,超度呀,最好49天之内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