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西行记(四)克孜尔石窟 2021.05.25 晴
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木扎特河谷北侧的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开凿于公元3世纪前后。它是我国最早的佛教石窟之一,也是西域古国——龟兹国的重要文化遗存。它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个遗址点(2014年)。克孜尔石窟分为4个区(谷东,谷西,谷内及后山),正式编号的石窟有236个。由于佛教9世纪以后在西域逐渐衰落,石窟失去了僧侣的守望,长期遭到自然力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尤其是近代西方“旅行者”的大肆盗割,大部分洞窟都几近尽毁。为保护文物,现仅谷西区10个洞窟对外轮流开放。今日开放第32,34,38,27窟及第8,第10窟。
从景区大门到石窟是一条林荫大道,路的尽头是西域高僧鸠摩罗什的铜像。鸠摩罗什父亲是天竺贵族,母亲是龟兹国的公主,7岁出家,40岁后在凉州,长安弘法译经,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佛经翻译家之一。如今在武威(古凉州)还有座保存他的舌舍利的罗什寺塔。
登上石窟的栈道,参观第一个洞窟——32窟,该窟开凿于五世纪,里面的壁画破坏得比较厉害,残存的壁画上有“提婆达多用石头砸佛“,“佛渡恶牛”等。
接着参观第4窟,也开凿于五世纪,窟的券顶有残存的部分菱格画,画的内容为六种因缘及佛本生故事。
27窟是多龛窟,其大部分壁画被盗割,只《弥勒说法图》有部分残存。
第38窟是个中心柱窟,相比前面的洞窟,此窟内的壁画要完整得多,主室门壁半圆形墙上绘有《兜率天宫弥勒说法图》,
券顶是六种因缘及本生故事的菱格画,
窟之两侧壁则绘有多组的伎乐天人,极其生动,但其下方的《因缘佛传图》大型壁画因表面的金箔被人盗割而被完全破坏。
第8窟是很有代表性的中心柱窟,网上有主室全景图可下载。
正面中心柱供奉佛像,两侧各有一道甬道通往后室。
卷顶为菱格画——佛本生故事,中脊为天相图:日天,托钵立佛,双头金翅鸟,托钵立佛,风神,月天,门壁半圆形墙上绘有飞天等
这个洞窟也被人盗割过,其中有一幅壁画已经切割了,但不知什么缘故后来被盗割者放弃了(注意看图中的矩形切割线)。
最后参观的第十号窟是僧房窟,这是僧人日常起居的地方。现今窟内陈列着我国朝鲜族画家韩乐然先生上世纪40年代来此考察时呼吁保护石窟的题刻和画作。
分享快乐...分享精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