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蛟台下 发表于 2020-10-7 11:27:01

文化名城要补课

本帖最后由 射蛟台下 于 2021-4-12 10:54 编辑

按说,我没有什么资格对安庆多说什么,一是因为我是从安庆府剥离出去的乡下人,二是我是一名在企业做工的,本身就缺乏文化,需要补课。但是,我对安庆又有不同寻常的情结,因为祖父在北上天津之前曾在安庆两校教书多年,父亲、姑妈在清末民初上的新式小学及中学上过学,安庆一中与我家有三代之缘(在我这一代中断了,因为初中所在中学的干预,我高中是在枞阳上的),女子师范与我家有两代之缘,我从四川调来安庆工作了三十二年,在安庆生活了已经四十五年。枞阳人,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但钱鸾、钱如京父子,钱澄之、何如宠、左光斗、刘大魁、吴樾、朱光潜、光明甫、房秩伍、李光烔、吴汝伦、章伯钧等都密切关系着安庆府的文化,清末民初,就几个枞阳佬硬是把整个安徽搅的天翻地覆。唯如此,我对安庆当今的某些事关文化的事情不免深为关注,因此就对在事关文化上出现的谬误与正宗的安庆人一样,深怀不安,甚至自作多情地把自己当成了安庆人了而引以为羞。远的我且不说,单说近些年,在安庆的一些风景区改造美化中,就出现了数起难以容忍的错误。我说的第一宗居然出现在号称文化广场地面上的刻字,竟将文化大县桐城的篆书“桐”字刻成了“缺”字!第二宗是出现在黄梅戏博物馆前面的字也是错别字。第三宗是“明月清风园”中张英这位大学士的握笔姿势的笑话。看到这篇帖子后,我在回安庆后专门实地去看了下,结果在张宰相身上又找到了好几处饰物(朝珠弄成了项链)及着装规范上的错误。第四宗是御碑亭的本末倒置的安排,甚至将枞阳石矶人钱澄之的诗中的“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错成了“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听来怪吓人的,封喉!?难道安庆乃大凶大恶之地,长江到此可就面临灭顶之灾,万劫不复了不成?而且“长江万里”颠倒成“万里长江”,本来全诗对仗工稳的七律就在此处平仄失对了。而且这两句诗放的位置也有不妥,这两句是首联,除了平仄合对之外,词意毕竟不是对仗的,挂在柱子上,还是选适合做楹联俗称对子的更为妥帖。以上错误居然都出现在以文化之名建成的项目上!还是这句话,有着历史文化名城招牌的安庆,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出现这类难以解释,如此不堪的错误,是不是要找找原因,甚至有必要追究追究了?是谁在主导这些文化项目,如果你实在太缺少文化,你就自觉点,挪个位置当你级别相当或者级别更高的的官去,或者退而求其次,你还来管这些事,那就请千万放低点身段,每个这类项目上马之时,请些安庆的文化人帮帮忙,把把关,三堂会审好不好?安庆不缺这样的人才(汪军、张健初、杨积盛、旗杆街、过河卒子等等,多了去了),拜托您了!别再给安庆人丢脸了。因为我实在不希望再有第五个、第N个这样的丑事再现。这不是安庆人的水平,安庆人其实不是这样的,虽然我不是安庆人。
补记:发帖之后,又看到旗杆街先生所发的帖子,是关于新开放的博物馆里的老地图的,这是我不幸言中的第五个了错误了。明年回去,我打算带上干粮,在博物馆呆上至少一个整天,博物馆就得耐下性子,静静的,一个人,慢慢地看,特别是我感兴趣的。不是到此一游的事。但愿不要再发现了错误。

aqswjjxs 发表于 2020-10-7 12:21:22

先生说的很中肯。如果一些不出名的边边拐拐那也就算了。尤其在一些外地人来逛玩机会比较多的地区出现这些错误确实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说真的先生所说的这些错误确实有不少还缺乏耐心的南郭先生在里面作怪的缘故造成的!

射蛟台下 发表于 2020-10-7 16:02:47

本帖最后由 射蛟台下 于 2020-10-8 07:33 编辑

俗文化(包括庸俗文化)如今比经典文化或许更有市场。

旗杆街 发表于 2020-10-7 16:31:50

还有一处:陈独秀‘诞辰’地。堂而皇之十多年,市民指出多少遍都无动于衷。不久前才改过来。

旗杆街 发表于 2020-10-7 16:38:16

旗杆街 发表于 2020-10-7 16:31
还有一处:陈独秀‘诞辰’地。堂而皇之十多年,市民指出多少遍都无动于衷。不久前才改过来。

令安庆人蒙羞的低级错误。

旗杆街 发表于 2020-10-7 17:05:36






wjj11192226 发表于 2020-10-7 17:08:46

滑稽啊{:face_061:}

胡宜虎 发表于 2020-10-7 17:32:45

特别百度了“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此对联是出自钱田间诗词《送何别驾次公之皖》: 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 峰色晴开天柱晓,涛声夜送海门秋。 随班坐听趋衙鼓,出郭看收下鱼钩。 君过枞阳劳借问,射蛟台畔北山楼。 原来楼主的网名也来自此诗。不过网上搜索一下此对联,更多的出现了“长江万里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这说明“封喉”比“咽喉”更有影响力,更为百姓接受,这也是安庆御碑亭出现“封喉”的原因,不能就判定为错误吧。

旗杆街 发表于 2020-10-7 18:06:54

胡宜虎 发表于 2020-10-7 17:32
特别百度了“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此对联是出自钱田间诗词《送何别驾次公之皖》: 长江万里 ...

你这么好港话。

旗杆街 发表于 2020-10-7 18:10:28

胡宜虎 发表于 2020-10-7 17:32
特别百度了“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此对联是出自钱田间诗词《送何别驾次公之皖》: 长江万里 ...

这就应了那句话,谬误重复一百遍就成了真理。
错就是错。

★倦然一笑★ 发表于 2020-10-7 18:12:24

文化名城没文化,历史名城无历史,文明城市不文明——早有定论http://app.aqlife.com/public/emotion/face_007.pnghttp://app.aqlife.com/public/emotion/face_007.png

旗杆街 发表于 2020-10-7 20:00:02


何老提到的几处错误,有些网友可能还不太清楚。
我找来图片,给大家看看:


   文化广场的错字(将桐城的篆体‘桐’字写成了‘缺’字):






明月清风园的张英像
(原来真的惨不忍睹,改过依然不忍直视)











射蛟台下 发表于 2020-10-7 21:38:38

本帖最后由 射蛟台下 于 2020-10-8 07:37 编辑

云中烟华 发表于 2020-10-7 18:18
射蛟台,一称射蛟浦。旧时,山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上面有两块天然痕迹,酷似一双大脚印,相传这是当年汉武帝 ...
当年县政府三进大院,依达观山而建,正副县长四间办公室和会议室居最高一进,出东廊门而上数十步便是射蛟台,最后些年,我家便在山下一排平房里,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家在紧邻的另一排平房中,父母是在那儿先后离世的,而我远在外省,射蛟台下有我最深切的记忆。

射蛟台下 发表于 2020-10-7 22:44:15

本帖最后由 射蛟台下 于 2020-10-8 08:03 编辑

旗杆街 发表于 2020-10-7 16:31
还有一处:陈独秀‘诞辰’地。堂而皇之十多年,市民指出多少遍都无动于衷。不久前才改过来。
没有全改!您所说的可能是指十八家那儿。就在上个月,我还在安庆时,寻访文化遗迹到了同仁医院一座老楼前,还赫然立着您所发的那样一块碑,还有一块板子依然标示着“诞辰地”,只是健康路南十八家那块是标明“诞生地”的,我先看到同仁医院院内的 ,正想发帖,后到了十八家那儿,心想这就不去较真了,免得被人骂我“吹毛求疵”吧!

铁汉15 发表于 2020-10-8 08:27:55

莲湖对面的八仙塑像,张果老骑的是匹马,十几年前我就提过了。驴马的尾巴是不同的。

EW916086254 发表于 2020-10-9 09:14:06

吃饱了撑的管安庆人那些破事干嘛,安庆人的事让安庆人去处理好了,我们枞阳人没那么多事

射蛟台下 发表于 2021-2-12 09:29:16

本帖最后由 射蛟台下 于 2021-2-12 10:20 编辑

胡宜虎 发表于 2020-10-7 17:32
特别百度了“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此对联是出自钱田间诗词《送何别驾次公之皖》: 长江万里 ...
即便百度的内容也是讹误百出,常常弄得人啼笑皆非,《辞源》《辞海》与它是云泥之别。

雨声依旧 发表于 2021-2-12 10:38:04

独秀园独秀生平展馆里关于陈独秀考秀才的的地方,挂了老四中的照片,其实,考秀才的地不是在四中里而是在一中里,那里是省级文庙和试院,因为小时候住在那里,知道一点点情况。

射蛟台下 发表于 2021-2-12 16:51:21

本帖最后由 射蛟台下 于 2021-2-12 16:57 编辑

雨声依旧 发表于 2021-2-12 10:38
独秀园独秀生平展馆里关于陈独秀考秀才的的地方,挂了老四中的照片,其实,考秀才的地不是在四中里而是在一 ...
先生您看的仔细,我是好几年前去过,没什么印象了,具体怎么介绍的也就不知道了。但我的理解是:四中是旧怀宁县学宫明伦堂所在,明清时,童生通过县试、府试、院(省)试三关的才可以录取为秀才(进学),才可以按户藉进入官办学宫,陈独秀户藉在怀宁,进的可能就是明伦堂这座学宫。还有一种说法:清末安庆府府试就设在明伦堂(院试在敬敷书院,即先是一中内,尔后随敬敷书院搬到现安庆师大校园内),那么陈独秀应是在这儿参加过县一级甚至县府两级考试,乃至考中秀才后还在这儿上过官学。那么,安庆四中这个地方于他当然是颇有些渊源的。

雨声依旧 发表于 2021-2-12 17:39:54

射蛟台下 发表于 2021-2-12 16:51
先生您看的仔细,我是好几年前去过,没什么印象了,具体怎么介绍的也就不知道了。但我的理解是:四中是旧 ...

先生说得对,陈独秀肯定在学宫读过书,但考上秀才这个省内最后一道考应该在一中,然后去南京考举人未取,我查过关于陈独秀考秀才的地点,可惜都语焉不详,而清末考秀才在龙门口倒是有不少记载。这方面还希望安庆的文史专业人员好好考证一下,到底独秀先生在哪儿考秀才的。当然遗憾的是无论四中,还是一中,考棚都消失殆尽,只有明伦堂尚存,欣慰的是,两处我都待过,我初中在四中,在明伦堂锤过焦炭,小时住在一中,那考棚是我玩耍的地方,或许还是最早就进入其中的人,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名城要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