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树江启荣 发表于 2020-7-5 10:58:02

红白喜事安庆人的饭局

本帖最后由 三秋树江启荣 于 2020-7-15 11:19 编辑

《如烟往事话安庆》,今天说的是:红白喜事安庆人饭局。
安庆是老省城,有人家道中落,豆腐倒了,架子还在。客厅是家中聚焦点,一年到头这里侧墙上,挂着咸鱼腊肉。大门后有块腊肉皮,出门时擦嘴。显示家中一年到头鱼肉不断,天天有荤,这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现在人关心减肥,安庆那时却是“打肿脸充胖子”。摊上红白喜事,虽然穷得叮当响,借钱也要办酒请客。不办——怎么可能?面子要——不要?以后还要不要出来——混?安庆“酒席好办,客人难请!”守时不是传统,非要等主人一请再请,然后姗姗来迟。这样才显绅士风度,大家风范。如果一请就到,会被人耻笑:“没见过世面,没吃过东西!”因此酒席摆好,客人半天到不齐。来客男的西装笔挺,女士旗袍贴身,小孩花枝招展。那时没有电话、手机,催人要亲自力为。派人请,客人讲:“你家主人忙,我也没功夫——算了!”这样办酒者尴尬,左右为难。任何事安庆都有规距、有底限。这就是:“事不过三”!超“三”自讨没趣,再不来没人再过问他。
安庆红白喜事上席就座,也颇费周折,拉扯半天。有按年龄长幼分,有按辈分大小分,有按职务高低分,也有按亲密疏远分……繁芜过节太多,不一一说它了。席开三桌次序要审慎:中间一桌主席,坐主客、及父母长辈。左边一桌是娘舅、爷、叔长辈。右边一桌是“鸡免同笼”各色人等。这杂拼硬凑最难伺候,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非易事。主人要从中调处,殷勤了这位,怠慢了那位,都会得罪人,惹人怨。所以办酒容易得罪人!
红喜事新娘上桌,不久要换行头。忽而红妆满身上下锦绣,忽而绿袄罩体全身发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新娘不厌其烦的换装。客人忙着吃怕落人后,难得看她。那几套“行头”,日后也就难再见天日。 结婚是“围城”,有人想从里面突围,有人千方百计想挤进城。也有讲结婚是“蛤蟆”跳井,里面虽然有水,但从此再无出头之日。白喜事,上山的人从门口烟薰中迈过才能进屋,以防阴气进家。进屋后喝糖水茶,白喜事办饭,叫吃“豆腐饭”。这是讲亡者清清白白处事,方方正正做人。,如同豆腐。亡者要是年过九十,大家把自己吃过的饭碗拿回去。只见添饭不断用新碗,不见旧碗送来洗。耄耋丧家备好了大量“寿碗”。不仅宴席上的人要寿碗,就是没参加宴席的,只要来讨高寿碗都得给。就是不相识的,带着小孩向遗像叩头,丧家也要发寿碗。有的还给条糕,这就是安庆发“寿碗”的风俗!
菜上桌如野火烧荒,如拨草寻蛇,更有汤里捞“月”;“呼噜”、“呼噜”, “咔嚓!”、“咔嚓!”声,此起彼伏。吃时怡然自得,吃后抹嘴松裤。男的划拳行令,叫嚣震天热闹非凡。女的窃窃私语,讲到会心处:“只有你老公才那个,我才不——!”说着于时宜不合的笑话。那时在家办饭,八仙桌四周放的是长条木凳。桌上没转盘,为便于夹菜,菜都双上,一样菜装两碗。接客有:山粉圆子烧肉、红焖狮子头(安庆油炸肉圆)、鸡汤(一般是火锅)泡炒米、荷叶粉蒸肉、蓠蒿芽炒腊肉、蒿尔菜烧豆腐……再丰盛也有青菜,象征亲亲热热。另外鱼是主菜,放中间,一般是鲤(礼)鱼。鱼头朝主客,吃鱼不得翻身(忌翻船),也不掉头(忌掉转资金)。装饭不能讲 “盛”(忌沉水)讲添饭,酒不能讲喝(忌活字)讲吃酒。
席终,应该是“客走,主人安了。”但大家雅兴不减谈兴正浓,饭后磕牙喝茶海阔天空。谁也不扫大家兴子,首先离开。“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哪这饭局,到底什么时候结束?安庆那时是大号兰边碗盛菜,盛着满、装得高、数量足。但菜再足、再多,也没得剩。不是那时安庆人食量大,而是总有“精明贤惠”女客,她们拿出荷叶来打包!她们一边夹菜,一边说:“家中老人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不能亲自来,带点回去让他尝尝鲜。”“百善孝为先”没人反对!

安庆不喜欢请女客,一是当时妇女社会地位低,二是安庆有句老话叫:“女客请不得,请五十来一百。”这是讲女人上桌喜欢带小伢,另外就是打包。等她们打包过后,餐桌上也就没有剩余的了,到此这餐酒才宣告结束!这就是当年安庆红白喜事,请客的饭局。

青春无暇 发表于 2020-7-5 11:12:55

风土人情,赞一个!

三秋树江启荣 发表于 2020-7-5 12:05:26

不好意思,操作失误,出现了自己点赞自己。:$

三秋树江启荣 发表于 2020-7-5 12:25:43

青春无暇 发表于 2020-7-5 11:12
风土人情,赞一个!

谢谢您的抬爱!

对月放狂歌 发表于 2020-7-5 13:18:45

感谢江老~
特别喜欢看江老的帖子~很用心的在向现在的年轻人介绍着安庆的点点滴滴~

老史正 发表于 2020-7-5 14:17:28

江老,恕我直言,如有说错地方,务请海涵。
此文有点硬拼死凑的味道,似乎文化底蕴随着你老岁月增长逐渐变衰老而在退化?

三秋树江启荣 发表于 2020-7-5 14:48:00

对月放狂歌 发表于 2020-7-5 13:18
感谢江老~
特别喜欢看江老的帖子~很用心的在向现在的年轻人介绍着安庆的点点滴滴~

谢谢您的喜爱!

三秋树江启荣 发表于 2020-7-5 14:52:03

老史正 发表于 2020-7-5 14:17
江老,恕我直言,如有说错地方,务请海涵。
此文有点硬拼死凑的味道,似乎文化底蕴随着你老岁月增长逐渐变 ...

谢谢您的关注!
我只是想把安庆的过去展现出来,
由于水平所限写的不好,请您包涵。

铁汉15 发表于 2020-7-5 16:18:30

所描述是前些年的情况,眼下不太相同,望闲了写写当下的红白喜事,期盼之中

利雅得朱朱 发表于 2020-7-5 16:18:43

写的仿佛就是我们家乡我小时候的事,我老家在望江(枞阳移民),出生在60年代中期。

三秋树江启荣 发表于 2020-7-5 16:24:36

铁汉15 发表于 2020-7-5 16:18
所描述是前些年的情况,眼下不太相同,望闲了写写当下的红白喜事,期盼之中

你们的希望就是我的动力!
谢谢!

三秋树江启荣 发表于 2020-7-5 16:28:31

本帖最后由 三秋树江启荣 于 2020-7-7 09:14 编辑

利雅得朱朱 发表于 2020-7-5 16:18
写的仿佛就是我们家乡我小时候的事,我老家在望江(枞阳移民),出生在60年代中期。
望江同安庆地点近,差不了多少。
如果你觉得印象中有我写的东西,
说明这风俗是存在的。
谢谢您的参与,关注。

秋枫如风 发表于 2020-7-5 21:13:28

能写出来,比挑刺的好,传统风俗与文化,让我们下一代能了解,功德无量!

江边垂柳 发表于 2020-7-6 08:18:06

对于老年这些是一种怀旧,对于年轻人可能不屑,这不妨碍各取所需。

三秋树江启荣 发表于 2020-7-6 09:05:23

本帖最后由 三秋树江启荣 于 2020-7-7 09:15 编辑

秋枫如风 发表于 2020-7-5 21:13
能写出来,比挑刺的好,传统风俗与文化,让我们下一代能了解,功德无量!
写出来,是为了传承安庆快要消失的文化。为安庆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至于别人如何理论,
本人只好呵、呵、呵……



三秋树江启荣 发表于 2020-7-6 09:11:29

本帖最后由 三秋树江启荣 于 2020-7-7 09:16 编辑

江边垂柳 发表于 2020-7-6 08:18
对于老年这些是一种怀旧,对于年轻人可能不屑,这不妨碍各取所需。
你所说的正中老年心坎,是怀旧!怀旧对心无大志的我来讲,是种享受。
希望年轻人想到:
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的你们!
到那时你就会理解——
老年人的春天在怀旧中!

dabaima54 发表于 2020-7-6 13:08:37

赞江老好贴:victory:
他让我们了解安庆的风土人情,同时也在宣传安庆的历史文化{:1_1:}

ludeng 发表于 2020-7-7 02:09:01

我们不看文笔好不好,我们只是看风土人情,我觉得江老写得不错,看着文章有瞬时回到过去岁月,挺好的,希望能多多看到江老写的安庆老故事。

江边垂柳 发表于 2020-7-7 10:18:28

三秋树江启荣 发表于 2020-07-06 09:11
本帖最后由 三秋树江启荣 于 2020-7-7 09:16 编辑


你所说的正中老年心坎,是怀旧!怀旧对心无大志的我来讲,是种享受。
希望年轻人想到:
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的你们!
到那时你就会理解——
老年人的春天在怀旧中!

江老喂这话只有我们懂,我们的经历只是我们知道并深藏心中。

三秋树江启荣 发表于 2020-7-8 09:03:40

dabaima54 发表于 2020-7-6 13:08
赞江老好贴
他让我们了解安庆的风土人情,同时也在宣传安庆的历史文化

谢谢你的理解和抬爱!
我就是愿意写安庆,
让它成为有历史,有内含,有人文情怀的城市!

三秋树江启荣 发表于 2020-7-9 08:48:45

ludeng 发表于 2020-7-7 02:09
我们不看文笔好不好,我们只是看风土人情,我觉得江老写得不错,看着文章有瞬时回到过去岁月,挺好的,希望 ...

有你们这样的力挺,我已受鼓舞,我是个容易被感动的人,
也是个欢喜感恩的人。

我会一如既往的写下去,
报答家乡人们的厚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白喜事安庆人的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