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wutang 发表于 2019-5-22 09:15:23

两本新书出版发行,在此连载,欢迎拍砖

《明未清初大转折,枭雄吴三桂传》《秦亡汉兴》


已出版,全国发行。各大购物网站有售。搜书名加作者名——千江月,能看到相关信息。下面连载

maowutang 发表于 2019-5-22 13:19:00

内容简介:后世人对吴三桂褒贬不一。无论如何,在明清历史大转折中,吴三桂都是一位极其重要、非常关键的人物。本书选择从这里着笔。17岁血战救父,经历明清松山大战。运作机诈权变手法,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大战山海关,狂败李自成,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成为雄踞西南一隅的平西王。在民族矛盾、集团利益冲突中,高高举起反清大旗,自立为王。吴三桂一生打了无数胜仗,最后败在了“划江为国”的美丽梦想中。历史的确是纠结在一件件历史大事件中,然而,历史事件的始作俑者、推波助澜者、主要活动者,都落实到一位位历史人物身上。吴三桂这位人物的命运,与明清转折紧紧想联,甚至可以说是这个转折时期的历史缩影、历史之镜。吴三桂忠于明朝,然而明朝却迅即灭亡;想与李自成议和,然而吴家被李自成抄了,心爱的女人被李自成部下占了。吴三桂找到“骑墙借兵”的道路,与清军联手,在烽火硝烟中,一生戎马生涯,风浪翻滚,云起云涌。吴三桂个人人生十分复杂,他的个性多变,在这一点上色彩鲜明。“冲冠一怒为红颜”让后人又感又叹。吴三桂仕明叛明,联闯破闯,降清反清,人生之善与恶如此高度浓缩在历史大转折中,最终成就了这段具有传奇色彩、令人拍案的历史。   吴三桂以家族力量为依托,与超大强手融合,乱局之中,沉浮之际,与险恶的命运作曲折的抗争;抓住机会,制造机会,做大自己,做强家族集团。

maowutang 发表于 2019-5-23 10:34:19

目录 上篇   崛起之路一、当武术世家碰上武功世家二、热血少年闯入万敌丛林三、旧式官场的升迁路四、松山大血战五、艳遇大美女六、战争汪洋中的孤岛守护者七、顶级官场踢“球”大赛八、细密的招降措施PK粗暴的错误施政九、借兵还是请降?十、清朝高层大改革十一、山海关血战十二、荣获王爵,全族遭诛十三、狂杀两千里十四、腐败团队玩党同伐异   十五、李自成的最后毁灭 中篇做大的藩王十六   四川烂局下险中取胜十七、按图索骥扑灭南明   十八、磨盘山大败局   十九、痛苦的缅甸流亡路二十、设下毒计,擒拿永历 下篇王者的毁灭二十一、世守云贵美梦二十二、康熙极力收权 二十三、千万不该做的试验   二十四、滑进谋反漩涡二十五、惊天大爆炸下的紧急应对二十六、全景式大较量二十七、长沙、岳州大决战二十八、湖南、四川全境丢失二十九、吴军彻底覆没 上篇   崛起之路 一、当武术世家碰上武功世家 铺下底子 很多人知道吴三桂,少有人知道吴襄。众所周知,父亲铺下的路子,往往是儿子登天的梯子。谈起吴三桂,必得首先谈起他的父亲,马贩子吴襄。很多人看不起祖传的技艺,忽视祖宗传承下来的手艺,而吴襄正是从祖传的驯马、贩马生意中,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吴家还有个祖传的宝贝,武术。正是运用祖传的马背上的武术功夫,吴襄打开了一片广阔的人生天地。人生就要这样,有个祖传的职业能赚钱,有个祖传的爱好会休闲。 吴襄参加了一次国考,得中武举进士。佩服这位马贩子,凭着祖传的爱好而考取国家公务员,即使今天也不多见。凭着武举进士这块敲门砖,吴襄投到辽东名将李成梁的帐下。一个全新的人生——军旅生涯开始了。人事主管翻了翻吴襄的档案,当即得出结论,“一个啥背景都没有的人”。不用思考,这样的人,直接放在部队最底层接受锻炼。兴冲冲举着科举考试的高级文凭进入部队,只是当了一名边防骑兵。吴襄挨了人生的当头一棒。祖传的马上功夫,吴襄已经练到九成功力,在飞驰的马背上,不但能弯弓搭箭,还能精准射中目标。命中率之高,让人咋舌。这套祖传武艺,跟前人成吉思汗的高级射手哲别有一拚。凭着这套功夫,在一次军队内部武术比赛中,吴襄一举夺魁。“小伙子箭术技艺超越常人”,一位将官略略地睁了一下眼睛,将吴襄提升到低级军官系列。小小地祝贺吴青年一下,终于由兵变成了官,虽然是个垫底的小官。  “完全靠真功夫硬本领,走硬拚死搏的路线,这辈子要爬升到高级军官职位,在李成梁这帮子官员的手下,几乎不可能。手中的武举文凭,祖传的马上功夫,难道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依着贩马的经验,吴襄有个感觉,“必须想办法,必须改变”。当地的一个望族,祖氏,进入吴襄的视线。祖氏世代生活在辽东,在辽东政界、军界,根基深厚。到祖大寿时,祖氏家族已经历经五代发家致富的繁荣过程。祖氏以军功起家,以军功发家,这样的人家,也叫武功世家。1621年,也就是吴襄考取武举进士的那一年,祖大寿在广宁巡抚(辽宁北镇)王化贞部队任中军游击。7年后,即1628年,在“宁锦大捷”中,祖大寿立下大功,被袁崇焕提升为前锋总兵,挂上征辽前锋将军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祖氏力量又一次迅速膨胀,成为辽西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上自总兵,下至副将、参将、游击,各级军官中,都有祖家的人。看好目标,立即行动,用跳槽的办法,吴襄投到祖大寿的部队。在改变命运的征途上,吴青年的这一跳,实在是关键。连吴襄自己也没有想到,一个超级大红包正在那里等着他。 进到祖大寿的部队,吴襄没有歇着,立即着手,寻找祖大寿身边的人。用金钱铺开小路,用他们的嘴,将自己的能耐,向祖大寿的耳朵里猛烈吹风。听到身边的人经常谈到吴襄马背上的功夫如何了得、如何了不得,祖大寿脑子里,渐渐形成一个看法,“这个青年,是个难得的人才”。部队经常打仗,最最需要的,正是有真功夫硬本领的人才。祖大寿做出重大决定,用力网住这个人才,“把妹妹嫁给吴襄。”留住真正的人才,就得拿出硬实的宝贝。祖、吴两人的关系,由上下级关系一变而为裙带关系。吴襄跟着就坐上了升官的直升飞机,参将、指挥使,一路升上去,1631年(崇祯四年),升至锦州总兵官。总兵官是明代地区最高军职,成为拥兵数万的地方军区一把手。当代称地方军区司令。为吴青年的成功鼓掌。成功向着有才能的人,成功更是向着有心机、有手段的人。 军人集团 通过联姻,通过多年经营,祖、吴两家已经发展成为独霸辽西、声势显赫的望族。他们执掌的,是国家最重要的权力——军权。无论祖家,还是吴家,都培育了庞大的私人武装,拥有数千家丁。在辽西,形成了以祖氏为首的军人集团。以祖氏为主干,旁及亲戚、部属、心腹,势力遍布辽西地区各城镇。通过手中的军事力量,祖家占据一切要津,把持着这一地区生杀予夺的大权。祖、吴两家的人,即使朝廷大员,也没有人敢得罪他们,皇帝也一样。即使两家中有人犯下大罪,朝廷也不得不采取宽容的态度。所谓树大根深,即是如此,外人轻易动摇不得。与军权伴生的,有经济大权、政治大权。就吴氏父子、兄弟、亲属及其子弟、家丁组成的吴家军而言,吴氏核心集团,也就三千来人,而他们的背后,每人都有数百亩庄田。与国家穷困、民不聊生的惨景相比,吴家的子弟兵个个生活得如同贵族。吴氏变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大地主,家丁们也个顶个都是中小地主。 少年悬印 一个丽日爽朗的早晨,吴襄迎来了人生中一个大喜的日子,儿子吴三桂出生。“这小子聪明机灵,值得花时间培养他”。从他能跑会跳开始,吴襄就给儿子制定了严格的骑射训练课,让他每天手不离箭、身不离鞍。吴三桂头脑聪明,喜欢舞枪弄棒,热衷于骑马射箭。对于高强度的军事体育运动,乐此不疲。“这小子与其它孩子不一样,看来是个料”,舅父祖大寿越来越看好吴三桂,也加入了“教师队伍”。吴三桂十分喜欢军旅生活,一心想着将来长大当一名军官,梦想着指挥千军万马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十七岁那年,家教成果在一次考试中完美地表现出来。在武功应试中,吴三桂得中武举,拿到参军入伍的资格证书。20岁时升为游击,人称“少年悬印”,成为同龄人中的骄骄者。小伙子正睁大眼睛寻找机会表现自己。突然,一个血淋淋的机会扑面而来。

maowutang 发表于 2019-5-24 10:16:59

二、热血少年闯入万敌丛林 设伏 这一年的年底,后金军(清军的前身)闯入明朝的地面,疯狂地抢劫。消息很快传到了明朝皇帝的案头。第二年正月,朝廷命令祖大寿,“与孙承宗一起,率领边防军,打击正在边疆抢劫的后金军。”后金军行动迅速,一日之间,在相差百里的不同城镇抢劫,“潜师饱飏”。长期与这种国际惯犯交手,祖大寿已经摸索出一套办法。派出多股侦察小分队,每三百人一股,轻装简骑,对后金军实施“侦骑远探”。侦察小分队不久传回消息。二月,祖大寿做出决定,主力部队既不尾随追击,也不正面与后金军摆阵作战,而是悄悄开出长城,在建昌城(辽宁凌源)集结。这里丘陵连绵,树高林密,必定是后金军回家的路线。利用这里的地势,提前设下埋伏,在他们回家的路上,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你随我一起出征。不安排具体军事任务给你,但要你做好一件事,用你的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认真观察,增长见识”。当代说法,父亲安排儿子当战场实习生。战场上,意外的情况有时会出现,虽然机率不高。然而一旦出现,往往就风险万分。这天,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按照预定的计划,吴襄率领300人的小分队出城侦察。向着预定的目标地点,小分队快速前行。 刚刚走到半路,突然,与飞奔而来的后金大部队遭遇。后金军已经抢得盆满盂满,带着胜利的微笑,悄悄地回家。返回速度之快,远远地超出吴襄、祖大寿的预测。走在回家的路上,后金军从上到下就只剩下一个想法,“千万别在回家的路途遇上明军大部队的拦截”。明军会不会在回家的路上半路设伏?凭着长期抢劫积累起来的经验,后金军领导,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这一次一定有、必定有明军设下埋伏”。“这一路抢来,太过于顺利,没有遇上半点麻烦,这就太不正常,太过于出人意料。”“明军会在什么地点设伏?”这是一个谜,带着这个谜团,后金军一路狂奔。“越快越好,越隐密越好,赶在明军还没有发现我们的行踪之前就已经回到东北的深山老林”。 突然发现明军的侦察小分队,后金军一下子全都明白过来,“明军果然在回路拦截我们,地点可能就在附近”。后金军统领果断发出命令,“决不能把这些人放走,决不能暴露我们返回的信息”;“活捉他们,哈哈,撞上枪口的鸭子,送上门的筹码,我们回家的买路钱。围猎他们,累伤他们的马腿”。围猎,北方古老、独特的打猎方式。大部分骑手,围住一座山头,小部分猎手,冲上山里,敲锣擂鼓,让猎物在惊惧中不停地奔跑。反复地折腾,直至野兽累得跑不动了,猎人轻易就能活捉。 发现后金军只是紧紧包围,却不放马过来拚杀,吴襄立刻明白过来,“他们这是在逼我们投降。我们一旦投降,虽然眼下性命可保,然而,却成为明军出击后金军的重大障碍”。吴襄做出决定,决不投降。不投降就只有一条路可走,突围。后金军起劲地运动起围猎战术。明军“急奔”,后金军就“急围”;明军“缓奔”,后金军就“缓围”。双方就象两个木匠拉大锯,你来我往在地面上追来跑去,直到吴襄的军队缓缓接近明军据守的城池。然而,不论吴襄如何左冲右突,就是没有办法摆脱后金军的围困。毕竟三万人围三百人,把这点人围在核心,慢慢地玩,最后的最后,累也要累死这支小分队。 得到消息,祖大寿心急如焚,立即爬到城楼楼顶远望。事出突然,明军还没有做好出击的准备,而后金军势力太过于强大,来势汹涌,远远地超出摆在城里的这点明军。“眼前的形势,决不能派军队出城作战,否则,就犯了以卵击石这样的低级错误,必定城池丢失、全军覆没,一定犯下不赦之罪”。远远地望着城外吴襄带领的那点人马,祖大寿这一次彻底犯难了。“除了听天由命,还能有什么办法?”吴三桂站在舅舅祖大寿的身边,无比焦急。看到舅舅没有一丁点出兵救人的意思,当即跪了下来,“请舅舅快快发兵,赶紧把父亲从围困中解救出来”。“今天跟往日不一样,事出突然,来不急与孙承宗部联系,城里就这么点人马,你叫我怎么救?”(“我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吴三桂反复请求,祖大寿给出的答案就是一个,不答应。痛哭流涕中,吴三桂再一次向舅舅双膝跪下,提出一个类似于自杀的请求,“儿请率家丁以死相救”。祖大寿点头同意。“那是你自家的人马,你当然有调用的权利,我为你打开城门。到了城外,是生是死由上天决定”。

maowutang 发表于 2019-5-29 14:45:04

镇摄敌胆吴三桂率领精挑细选的20名勇猛家丁,象一条长蛇,突然之间,冲出城门。就在冲出城门的那一刻,吴三桂排出了冲锋的阵势:自己居中,左右各置一将领,其它18人分为两翼。看到明军据守的城门突然打开,又看到从城里冲出来的只有那么点人马,后金军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些城里的明军,必定是用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诡计,极有可能是诱我深入”。既然认定明军是计谋,那就不敢轻易跟这21人死战。后金军用了一个稳健也叫保守的做法,在军阵中闪开一个阵口,放这21人冲过来,随即将这21人裹入阵中。一经冲进后金军的军阵,向着后金军的兵士,吴三桂立即展开冲杀。一边向敌军冲锋,一边在马背上弯弓搭箭,两名离吴三桂最近的后金兵应弦而倒。发现这个情况,后金军军阵中有人大声惊呼,“这人马背上的功夫了不得!”。骑在飞驰的马背上,居然也能箭无虚发,真是让人想不惊叹都不行。 就在后金军所有人被这神奇的一幕惊呆时,一名极富实战经验的将官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举着一面纛旗向吴三桂冲了过来。这将官的做法也蛮有创意,不停地摇动纛旗,用这种怪怪的做法,用晃来晃去的旗子,吸引吴三桂的眼球,努力让马背上的吴三桂失去方向感。望着那位疯狂摇晃旗子的将官,吴三桂立即将马的脚步放慢,随即搭箭,安定心神,对着那摇旗人,放箭射了过去。旗子猛然倒地,摇旗的将官从马背上应声跌落下来。将官的头比普通士兵的头值钱,更重要的是,割下将官的首级,挂在马背上,对其它后金军是强有力的震摄。吴三桂当即放马,朝着将官的尸体冲了过去,跳下马背割取首级。吴三桂决没有想到的是,那人虽然受到重重的箭伤,并没有立时死过去。 看到吴三桂举刀朝自己的肉脖子砍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倒地的将官忍住疼痛,一伸手抽出一把随身的短刀,一面奋力跃起,一面照准吴三桂面部直刺过来。那架势,就是肉搏拚命。吴三桂没有任何的提防,当即中刀,鼻梁上顿时血流如注。吴三桂的手中早就握了一把用来砍对方颈脖子的刀,这时节,没有顾及自己的伤口,朝着后金军将官的脖子,用力砍去。手起刀落,把将官热乎乎的头硬生生地砍了下来。随手扯下一块死者身边旗子上的布,一边用旗布将鼻子上流血的伤口按住,一面飞身上马,同时嘴里高声呐喊着,向着父亲所在的方位冲了过去。很快这21人就冲到了吴襄所在的地方。吴三桂大声地喊着“随我来!”,三百名明军听到期望已久的喊声,立即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当即随着吴三桂朝准城池的方向突围。

maowutang 发表于 2019-5-31 10:57:45

突围 祖大寿一直站在城楼上眺望。望着远方发生的一幕幕,望到吴三桂与吴襄的明军合龙,立即发出命令,“全体官兵,一齐呐喊;全体动手,擂鼓助威”。猛烈的战鼓声从城里突然而起,城墙上无数观战的士兵放开喉咙以最高的分贝高声呐喊。雷鸣般的声音从城墙顶上喷涌而出,后金军搞蒙了。喊杀声、战鼓声已经响成一片,这架势,似乎有千军万马正在用声音做热身运动,这就要从各个城门奔腾而出。后金兵的脑子都没有歇着,都在想同一个问题,“明军用如此之少的人来冲阵,那一定、必定、肯定是诱敌之术,决不可能放21个人来送死。在这21个人的背后,在城墙的后面,一准埋伏了庞大的军队。只要这21人得手,那些城墙后面的军队,随时就有可能象决堤的洪水冲泄出来”。这么一个念头在后金军将官的脑子里不停地闪现,使得他们全都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对着眼前的明军,不敢用死力堵截。 吴三桂一直冲在明军的前边,那架势就是锐不可当、凶猛异常。后金军十分清楚,他手中的那把神奇的弓箭那是一定要人命的,谁跑近他的跟前,谁就一准要丢命,挂在他马背上那个前后乱滚的将官的脑袋就是证明。这样一来,吴三桂带着数百名明兵冲到哪里,后金军就立即动作,速速射闪让开。 吴三桂明白自己已经得势,带着明军朝着城池的方向猛冲,直至冲出了包围圈。后金军害怕中了明军的诱兵计,不敢死命追赶,只得眼睁睁地望着这一小队明军象逃进草丛的的老鼠一样,迅骤远去。后金军个个心中清楚,“这几百明军能不能逮着是小事,自己能安全地回家,才是大事”。看到明军没有从城池里冲出来摆阵作战,驼着大包小包的国际惯犯后金军以最快的速度朝老家的方向迅捷逃遁。 望着吴三桂带领这群失而复得的明军侦察小分队跑到城门下,祖大寿赶紧下楼,亲自出城迎接,嘴里大喊着“好样的,贤甥!”。看到祖大寿,吴三桂跳下马背,倒地就拜,忍不住大声哭了起来。吴襄站在旁边,满脸痛楚地说出一句话,“要不是我儿拚死命相救,怕是今生今世不能见面”。祖大寿一把扯起跪在地上的吴三桂,一边回应道:“我马上题请皇上特别超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本新书出版发行,在此连载,欢迎拍砖